又逢中秋,每年的这个时候,所有人心里和脸上的喜悦往往都是藏不住的。不仅仅是因为那些包装精美的五仁咸蛋黄月饼、肥美鲜嫩的阳澄湖大闸蟹、大街小巷热闹的欢声笑语……更重要的是,在此时,很多在外打工的家人们,都想着月圆人圆。
中秋节源自上古时期的一种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也就是传说中古老的“祭月节”。这一次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魏晋时便有记载“谕尚书镇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中华民族上下五千载,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这些优美的文化底蕴已渐渐融入到中国人骨血里,成为不可消磨的浪漫情怀。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探月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曾经令人心驰神往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伴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一步一步被变成现实:我们的航天登月探测器被命名为“嫦娥”,我们的月球车名为“玉兔”,“嫦娥”和“玉兔”的着陆点,被命名为“广寒宫”……
自古以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时常对着明月抒发不同的感慨,留下不朽的诗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沐浴在温润灵透的银河里。张养浩的《中秋》,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闲情逸致及月光的澄澈和宁静。盛唐之时李白曾以《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而宋时苏东坡为避开汴京的政治风波在密州做官,唯一的亲人远在齐州。中秋之夜,政治失意与亲人离别耿耿于心,作下了“把酒问青天”的千古名篇,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人生哲理的追寻和思考,“明月几时有”让人们读到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于他而言,月宫是“高处不胜寒”,人间更有“悲欢离合”和“阴晴圆缺”,即使是落寞失意,也没放弃心中的渴望和梦想,让人读来柔肠百转又荡气回肠。
自2020年初以来,由于疫情影响,每当团圆的节日,身边的人大多选择就地过节或留岗过节,在单位里和同事们一起攻坚克难,一起休闲娱乐,然后和家人视频连线,温暖又惬意。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古人常常借月倾诉不得团圆之苦。而今天,科技日新月异、变化一日千里,我们已经可以通过电脑、手机见到思念的亲人好友,虽身处两地却又可以近在咫尺。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共情共此时。“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愿皓月之夜,人间炊烟不断,千里绵延。人长久,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