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水源丰富,灌溉方便,村民都种植蔬菜作为经济来源。父母和叔婶为提高收入选择创业,家里就剩两位老人“坚守岗位”了。
爷爷和奶奶利用家里的十几亩农地,经营三个大棚、四个温室,种植一些应季的蔬菜。二位老人经验丰富,各类蔬菜都有自己经年积累的独到窍门,何时上薄膜,何时上草帘,何时养幼苗,何时催产量……这些已刻在他们脑海里,种了一辈子地,在村里绝对是种植前辈级人物。只是二老已越过古稀之年,虽说在同龄人中身子骨还算硬朗,但气色肯定不如以前,力气也差了许多,所以如今只能种一些劳作较轻的作物,如:辣椒、芦笋青菜类蔬菜,和少许自家食用的蔬菜。劳作较重的作物,如:芹菜,西红柿,到了采摘的时候碰上儿女都在家还好,要是都忙得没时间,那二老真是吃不消。
我跟媳妇经常去看望二老,再加上爸妈都在外地,到爷爷奶奶家就跑的比较勤。一次,正赶上他们采油麦菜。走进村里的集体菜地,一个个大棚整齐排列,上面盖的一层薄膜被冬季的阳光照的亮白。一个个卷起来的草帘子蹲坐在棚顶,像是受检阅的军人,由东向西整齐排列。
走到我们家的“辖区”我呼喊几声,奶奶回应后我判断出她在哪个棚底,钻进大棚原本绿油油的菜地,已被采的所剩无几。奶奶爷爷坐在仅剩的一点菜行子间。看见我们不胜喜悦。我们边问候着边走到他们跟前,拿起旁边的小板凳坐在旁边帮忙,陪奶奶聊天。
奶奶边和我们聊天手底下活不停,爷爷因为耳朵背,听不见我们说话,低头干活,时不时抬头冲我们笑。二老手底下很利索,奶奶负责采菜,一手扶下菜叶露出菜根,一手拿起铲子往菜根方向轻轻一铲,一颗油麦菜便采下来了。爷爷负责摘去发黄的叶子,削去菜根多余的泥土,将菜捆成小把。两人配合很是默契。不一会就装满一筐。
奶奶总说年龄大咯,明年不种地了,你爷爷耳朵也不好使,出门送菜也很是让人担心。可这样的话不知道说了多少年,我总埋怨她说话不算话。是啊,如今的爷爷已经不是我印象中那样精神了,走起路来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声一年比一年大。奶奶也是每到地里活繁多的时候,那几天就休息不好一直犯困。我总劝他们:年纪大了,儿女们都能挣钱,让他们就歇下来享清福。可老人们种了一辈子地,看见菜地里的活手就痒,还是要每天到菜地转一转。奶奶每次听到我劝总是说同样一句话“好娃哩,闲不下,奶跟你爷还能干动,干一点就给你们省一点”。听了这话,我既心暖又心疼。
种地就是他们的工作,爷爷奶奶种了一辈子地,一辈子吃苦耐劳,这么大年纪仍在辛勤劳作。我们年轻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他们有着劳动人民朴实勤劳的中华传统美德,值得我学习尊敬,深深的祝愿老人们身体健康!